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旱作农业大有作为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旱作农业大有作为
时间:2017-05-12 22:41   来源:未知
新华08网兰州6月26日电(记者王衡)我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八连增,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国旱作农业迅速发展密
  新华08网兰州6月26日电(记者王衡)我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八连增,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国旱作农业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农业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认为,旱作农业已成为我国粮食新的增长点,且未来发展空间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资金等投入力度,着手解决日益严重的农膜污染,使旱作农业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初步形成分区域、分作物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近日在甘肃省召开的全国旱作农业工作座谈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近年来我国推广集成了全膜覆盖、坐水种、膜下滴灌、机械深松等旱作农业技术,已初步形成分区域、分作物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据统计,全国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500多个,示范面积达1000多万亩;2011年,以地膜覆盖、膜下滴灌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4亿多亩。

  我国旱作农业区类型多样,发展适合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旱作农业技术是必然选择。不同种类的旱作农业技术保障了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减小,一些旱作区变成了粮食主产区。

  在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中,甘肃省探索出来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很有代表性。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介绍,甘肃省探索形成了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2003年甘肃省成功总结了集“覆盖抑蒸、地膜集雨、垄沟种植、增温保墒”为一体、具有明显抗旱增产功效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02.8亿斤,仅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区域就贡献了114.2亿斤。据统计,近6年来,甘肃省累计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

  河北省也是旱作农业区的典型代表。河北水资源严重匮乏,年水资源总量20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68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311和20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河北省走出了一条适合省情的旱作节水技术路线,例如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蓄水保墒技术、水浇条件较好的灌溉区实施测墒灌溉、经济作物种植区实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格局。

  此外,云南省大力实施以地膜覆盖为基础的高产创建、间套种、深耕垄作、集中育秧育苗等科技增粮措施,在全省连续三年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三年连续增产。陕西省2011年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集雨补灌等旱作农业集成技术2032万亩,增产粮食7.2亿斤。

  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粮食新的增长点

  旱作农业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使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取得长足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抗旱减灾夺丰收的革命性措施,旱作农业区成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是被“逼”出来的。首先是传统的粮食增产模式遇到瓶颈,依靠灌溉提高粮食产量的空间已经有限。而广大的旱作农业区过去因技术手段制约,粮食产量也不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梅旭荣说,我国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结构性缺水问题突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6%,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0%。按照现在的水土资源生产力水平测算,实现2030年粮食增产2000万斤的目标(达到1.2万亿斤),需增加农业用水约1200亿立方米,目前缺水300亿立方米。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旱作农业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早在2007年,我国旱作农业区就生产了全国45%的粮食,是我国粮食生产稳定的来源之一。“十一五”时期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更把加快旱作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连续五年召开全国农田节水会议,财政部则连续多年安排节水示范项目。

  其次,我国旱作农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梅旭荣介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旱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虽然在局部地区和个别作物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全国平均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均低于发达国家,提升空间和潜力很大。

  另据财政部测算,我国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6元。而在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有很高的比较效益。

  据介绍,我国旱作农业发展目标是力争“十二五”时期使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旱作农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生态安全的“大屏障”和消除贫困的“最前线”。

  旱作农业发展需要解决三大难题

  许多旱作农业省份农牧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国旱作农业虽然成绩显著,但也面临一系列发展难题,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等方面,而旱作农业区广泛应用农膜所带来的污染,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需要加大旱作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张桃林说,必须认识到,我国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只是“初步”形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梅旭荣认为,根据我国旱作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实践,今后要重点抓好集水、保水、用水和节水四个基本环节,即集雨增水、抑蒸保水、高效用水和生物节水,同时科学布局旱作农业技术应用,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重点抓好旱地作物生产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国旱作农业区大多位于贫困地区,干旱既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地贫困的主要成因。一些省份提出,应建立旱作农业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旱作粮食生产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及设施,如土壤水库培育、集雨增水、覆盖保水、补充灌溉设施设备等,尽可能作为长期的技术策略予以确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渠道予以扶持。

  三是建立完善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由于抗旱效果突出,覆膜是当前旱作农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项技术,几乎每个旱作农业区都大量使用农膜,用量不断增长,加上干旱少雨,农膜自然降解周期长。而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农膜污染是旱作农业区面临的共性难题,有些地区的农膜污染已非常严重。农牧、财政、环保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鼓励农民和企业回收利用废旧农膜,加大对农膜污染监测和治理力度,加大研究和推广可降解农膜。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OA入口   企业邮箱   在线留言   网站开发:中智同成
Copyright 2020 辽宁嘉年 www.carnen.com 版权所有 辽ICP备17003220号-1 辽公安备号 21132902372838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